科学与文明 -05-古籍收藏 - -09-医藏 -10-中医理论

564-陈友芝医案-第13页

古老的祖国医学继续发挥出更加灿烂的光辉,保障人们更加健康,幸福的生活,这是历史赋于我们的重任。
第四篇中药一,人参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人参和应用人参的历史是最早的,远在商殷时代的甲骨文中即有记载,象形文字"参"属上下结构,上部是人参地上部位,显示出伞形花序,着生多个人参花的特征(古以三代表多数);下半部是具有双腿迈步态的"人"形,即代表人参根.夫天地间万物,皆禀阴阳五行之气而生,各显其性。独禀纯阳清和之气具补性者,除参无他物可与其媲美,故称参为"千草之灵,百药之长"。
人参大补元气添精神,补脾益肺,安神增智,生津液止烦渴,久病元虚将脱者必用,病后欲求恢复元气者常服之,有挽救虚脱之功效。人参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,开心益智,久服轻身延年,又能疗肠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胁逆满,霍乱吐逆,调中,止消渴,通血脉,补坚积,令人不忘。主治气虚欲脱,脉微欲绝,脾虚倦怠乏力,食欲不振,呕吐,泄泻,肺虚气短,咳嗽,喘促,体虚多汗,气虚津伤口渴,失眠多梦,血虚萎黄,肾虚阳萎,尿频及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。人参不问男女老少,气血寒热,病属虚者,悉可用之,实扶危之至宝,救急之灵丹。
人参职专补气,肺为主气之脏,故独入肺经也,能回肺中元气于无何有之乡,肺气旺盛,则心肝脾肾四脏皆旺,故补益之功,独魁群草,功与天地并行不悖,气虚血弱者,补气则血自生,因血附气而行,气行则血行,且阴生于阳,甘能生血故也;补阴药中少用人参以生阳气,则阳生而阴愈旺,补阴药中多用人参以生阳气,则阳生而阴越亏。故用人参补阴,只宜少用。用参于补阴之内,亦有动火之虞。
人参诸虚兼调,五脏俱补,肥白人任多服,苍黑人宜少投。
人参应用极为广泛。"方书之祖"张仲景所著《伤寒论》载方113方,其中配伍人参者达21方,占18.6%;孙思邈《千金备急方》共收载5300余方,配人参者达358方,占6.8%;王涛《外台秘要》共收载6320余方,配伍人参576方,占9.1%……足见人参用途之大。
人参的产地民间有谚:"三桠五叶,背阳向阴,欲来求我,椴树相寻。"人参分布于东经117-137度,北纬40-48度的各种类型山地,产于中国者名"人参",产于美国、加拿大及法国名"西洋参",产于日本名"东洋参",产于朝鲜名"别直参"。人参的主要产地为中国,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和河北北部均有分布,主要分布在中国长白山脉延伸地区。人参喜寒冷、湿润气候,忌强光直射,故禀性属阴;参见日即烂,赖湿润以生长,产参之区域,山势极多险峻,周围千余里皆崇山大川,环绕其间,森林茅草遮掩遍山,瘴雾迷漫,终日不见日光,寒风透骨,甚至有终年冰雪不能溶化之处。其产于吉林南辽,宁东之长白山及吉林省宁安县之野生者为最佳。现今多为栽培。
人参的种类人参可分为三种:山参、移参、养参。山参又名纯山参,乃山中自然生成者,整个生长过程中,未经任何人工管理,其品质最美,价值最高,惜资源较少,目前市场上很难有见。移参为自然生成之参苗,再行移植培养者,或人工培养之参苗移植于山野者,或参苗培养几年后再行移植山野者,统称为"移山参"。养参即纯由人工培养者。
山参的品系分类纯山参资源较少,供难应求,但其同类产品较多。大致有:山参艼变、山参扒货、池底参、籽海、籽扒、圆扒、秧扒、苗扒、老栽子上山,小栽子上山等。现分别介绍如下。
山参艼变:系指山参在生长过程中,被人或野兽践踏、火灾、野鼠或虫害咬食及腐烂等,使主根毁坏,不定根{艼}仍继续生长,从而代替主根,如此长成之山参称"山参艼变"。治疗之力与纯山参略同,唯形状体态不佳。
山参扒货:指釆得的山参较小,或来不及投售又重新埋入山野,让其再自然生长,经若干年后重新挖出者。功比纯山参稍逊,约百分之八十左右。
池底参:乃老参地、休闲地或园参旧栽培地釆挖后遗漏下来的人参,自然生长若干年后采收者,其皮粗糙、松泡,无光泽,横纹浮浅。治疗之力比圆参为佳,约为纯山参的百分之三十。
籽海:指将人参种子撒播于山野或森林中,让其自然生长发育经10~20年后釆收之人参.其皮细嫩、光滑,横纹浮浅。疗效比池底参稍佳,约为纯山参的百分之四十.。
籽扒∶系将人参种子散播在人参畦床内,在人工看管下令其自然生长,经若干年{一般10年左右}后长成之参。其芦多直而长,皮较老,须上珍珠点不明显。功效比圆参略佳,约为纯山参的百分之二十。
圆扒∶指釆收圆参时,挑选五形全美的(形体美观,芦头长)重新栽植于参畦内,经若干年后釆挖的人参,也称"硬底参"。一般5年、8年各扒一次,或9年扒一次,10年后釆收。苗扒、秧扒、老栽子上山、小栽子上山均属圆扒之类。其皮多粗糙无光泽,横纹浮浅,须较多,功效与籽扒相近。
山参的识别山参的形态由芦头、艼、体、纹、皮、腿、须及珍珠点所组成。目前